
第二版:要闻·综合

2025年10月14日
非遗传承新生态 传统文化绽新彩
本文字数:683
■冯志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匠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明文,不忘初心、潜心钻研,传承弘扬传统木工制作技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崭新的时代魅力。
马明文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木工行业。他结合当代技术,制作出更符合时代审美的精美作品。同时,通过互联网,把传统木工技艺“搬到”网络上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项古老技艺。手艺人“守艺”的关键就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明文认为必须能够通过“双创”引发大家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被当下大众所接受。为实现这一目标,2022年,马明文建立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以传统手工艺为载体进行非遗活态传承、手造聚集发展的鲁班手造产业园。
非遗工坊如何务实助力乡村振兴?针对这一问题,马明文向记者介绍:“2022年,我们被评为济宁市非遗工坊,承担起部分非遗保护与带动就业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非遗工坊发展理念——在全国各地乡村,为有意在非遗领域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的单位和个人建设非遗工坊,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乡村旅游、乡村研学以及非遗产业化等工作。”他补充道:“同时,我们还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成立了‘全国非遗传承先锋队’,依托这些非遗工坊,在乡村公共空间和学校开展常态化的非遗讲解与体验活动。这些举措既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也有效促进了乡村就业。”
通过践行“文化两创”,马明文完成了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转变,大力推动了榫卯木艺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守艺人”开始发光发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以点带面,用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美丽乡村故事。”马明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