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大运河
2025年08月29日

处暑书意浓

本文字数:977

叶俊

处暑时节,蝉鸣渐歇,暑气却盘桓着不肯全退。院中草木,在夏的余威里挣扎着显出几分疲态,却也有几枚不知名的果子,悄悄染上了赭红颜色。人在此时,偏生出一种奇异的沉静来,仿佛暑热耗尽了喧嚣,心倒腾出空处,正好安放几卷书。

书案上置着一册汪曾祺谈饮食的集子,书页已微微泛黄,恰似这夏末的光景。汪先生写吃食,不单是写吃食,笔下蕴藉着人世的活气,烟火里的滋味,直如他写昆明雨季的菌子:“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滋味,竟也在纸上透出香气来。我读得极慢,如细嚼一枚青橄榄,初觉其涩,继而回甘绵绵不绝,齿颊间便弥散开悠长的况味。

他写西南联大岁月里,师生在简陋校舍间,如何珍重地咀嚼着清苦日子里的微甘。一碗过桥米线,一碟寻常的油鸡枞,在清贫的底色上,竟能闪耀出温润的光泽,饱含了乱世烽烟中人对寻常日子的执拗依恋。那文字里的昆明,仿佛在纸页间氤氲出薄薄的水汽,雨季的潮湿气息与菌子野蔬的清气,竟悄然浸透了书斋。彼时师生于困厄中不改其乐,于粗粝里精研细品,那一种精神上的韧性与对生活的深情,比文字本身更堪咀嚼。读着读着,竟觉眼前平淡书案,也生出几分他们当年于陋室中围炉夜话的微暖。

记忆里我也曾到过昆明,专程寻访联大旧迹。旧址早已淹没于市声,唯余几块碑石默立,在烟雨迷蒙中静诉沧桑。那时我也循着汪先生文字的索引,寻访街巷里的老店,只为尝一口他笔下的汽锅鸡。汤色清亮,香气却浓得化不开,果然不负盛名。如今隔着书本,隔着迢递光阴,那滋味竟又由文字深处丝丝缕缕地浮泛起来,鲜活如昨。

汪先生晚年回昆明,曾感叹旧时滋味难觅,这喟叹里包裹着对一种诚笃生活态度渐行渐远的深深惋惜。他叹的何止是鸡枞、米线?他叹的是那烹制食物时倾注的专注心意,叹的是那细品一粥一饭的郑重态度,随浮世喧嚣一同消隐了。那叹息,如一丝凉风,悄然吹过这处暑的书案,令人心头微微一沉。

处暑时节,万物皆走向成熟。文字也如新米,总需经一番暑气的蒸腾,在时光里慢慢酝酿,才能散发出真正的醇香。汪先生文字中那点化凡俗为隽永的本领,正是于困窘处掘出清泉,于粗粝中磨出珠玉。他笔下那些在困顿岁月里依然郑重咀嚼一餐一饭的联大师生,用自己清贫却丰饶的日常,默默筑起一道堤坝,抵御着时代洪流对生命质地的冲刷。这无声的抵御,恰是真正的成熟,非是圆滑世故,而是心有所守,如处暑的果,在炎凉交替的枝头,沉着地走向属于自己的甘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