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与不忙,都要牵挂
汪小科
小时候,母亲告诉我,把别人喝茶聊天的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上,将来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在这样的引导下,我非常珍惜时间,学习上也很用功,却很少与身边人闲谈,关注他们的需要。
记得在我小时候,父亲单位效益不好,为了生计,母亲摆摊卖过早点,到工厂当过临时工,还给人洗过衣服,做过针线活……在外忙了一天,回到家还要操持家务。但再忙、再辛苦,她也总是笑脸盈盈。只要得空,母亲就教我专注学习,别为旁的事分心。晚上一家人都睡下了,她还在灯下缝衣纳鞋,用慈爱和辛劳撑起家的温暖。
第二天早上,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懒洋洋地走出房间,发现母亲已经做好早饭,准备去上工了。那时,我总想趴到她耳边说上几句贴心的话,但见她每天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我便打消了与她闲聊的念头。只顾着忙学习,还自我安慰:等我取得了好的成绩,母亲一定会乐开花,比听什么甜言蜜语都开心。就这样,我加倍努力地学习,成绩每学期都名列前茅。从母亲一次次的赞许中,我也获得了自信和力量,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最终考入了重点大学。
当我把大学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看的时候,她笑得合不拢嘴。但很快,她的眼角又泛起了泪花。我想,母亲定是喜极而泣。直到我背上沉甸甸的行囊,就要离开家,踏上遥远的征程时,母亲又泪湿了眼眶。她用颤抖的声音说:“你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经常给家里来个电话,别让我们牵挂!”说完,她把我紧紧地拥入怀中。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将我团团包围。激动之下,我也落泪了,在心底暗暗发誓:等到了外面,我一定天天给家里打电话,就像我没有出过远门。
然而,进了大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我却渐渐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工作后更是如此。起初,我每隔一两天给家里拨一通电话。后来,变成十天半个月与家里联系一次。再后来,变成好几个月才联系一次……
一日,我忙完琐事,与朋友小聚,畅聊生活点滴。聊着聊着,朋友说起了她年迈的母亲。有一次,她和母亲在外游逛时,给母亲买了一杯年轻人喝的冷饮,母亲想都没想就接了过去,说:“你给我啥,我就喝啥!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一直忙,忙到从来没和你姥姥坐在一起吃顿饭、聊下天。现在,你给我买啥我都接着。这样,将来我走了,你心里才踏实。”朋友说,回家路上,她眼泪流了一路,觉得有时间真该多陪陪父母。
听完她的故事,我才突然想到,已有很久没给家里打电话了。从小,母亲总是鼓励我勤学上进,心无旁骛。好不容易盼到我成才了,又要面对分离。但即使再不舍,为了我的前途,她也坚定地送我远行。而现在,我却连时常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都做不到。
想到这里,一股愧疚感涌上心头,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喂……妈,看天气预报才知家乡这几日变天了,你和爸在家注意保暖,等我过些日子回来了,陪你们唠嗑,给你们暖被子!”隐约间,我听到了电话里母亲的快乐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