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如何过“三伏”
李昌浩
说起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又闷热的日子。什么都没有的古人,如何度过热浪滚滚的夏天呢?
古人为了避暑, 一般多用摇扇纳凉。
古时,扇子被称为“摇风”,多用竹篾编成。它还有一个极其可爱的名字——“凉友”。白居易“消暑诗”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一扇窗、一股清风,心静了,热气自然走开。
古人喜欢亲水纳凉,现代人依然夏日爱水。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酷热的三伏天,消耗人的体力,要适当补充营养,老北京人吃饺子、面条和烙饼摊鸡蛋,也是这个道理,即《民社北平指南》所称“初伏水饺,二伏面条,至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古人过伏天“吃伏羊”不仅是达官贵人的做法,一般百姓亦是如此。《汉书》中亦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的记载。
冰消暑。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冰块取出,以供消暑。据史料记载,这项福利从唐朝起就已开始了,一直沿袭到清朝。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寒冰降暑大多只是帝王将相和富贵人家,普通百姓没有能力享用,只有减少劳作,在家里手摇蒲扇驱热。
古人还提出夏日“午睡”的重要,清曹慈山《养生随笔》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
睡瓷枕、竹夫人。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为了避暑,瓷枕的出现就不奇怪了。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在上面,睡觉很凉快。
夏夜,古人也是常常被热醒,他们则发明了床上降温三件套:竹凉席,竹枕,竹夫人。
竹子真是自然界降温最棒的植物,看竹,听竹,还能做成清凉的竹制品。躺在竹席上,枕着竹枕,抱着竹夫人,夏夜再也不再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