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泥土里扎根 在风雨中绽放
——观刘吉根泼墨《荷花》有感
海洋
劳模协会办公室需要一幅画,什么样的画才合适呢?我思忖再三,请了我的朋友画家刘吉根给办公室画一幅画。用他的说法,这幅画画得鲜艳显得不太稳重,暗淡沉默又显得没有生机,劳模协会是一个有精神力量的地方,画一幅“荷花”最为妥当,并且要用泼墨的手法。
一池墨色淋漓间,荷花的风骨正从宣纸深处缓缓舒展。刘吉根这幅以泼墨手法绘就的《荷花》,打破了传统水墨的拘谨,先勾勒风骨再以颜料泼洒晕染,让墨色与色彩在宣纸上自然交融、碰撞,既有荷叶的苍劲厚重,又有花瓣的清透灵动,仿佛能看见水珠在叶面滚动,清气在笔墨间流淌。这种“先画后泼”的手法,恰似劳模精神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与突破,既扎根于务实肯干的传统土壤,又涌动着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力。
刘吉根说,劳模协会就得有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这种精神。这话说到了根上,荷花生长于淤泥,却能保持花的洁净、叶的舒展,这份“不染”,不是脱离现实的孤傲,而是在纷繁复杂中坚守本心的清醒。回望那些镌刻在时代记忆里的劳模,从“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搅拌的身影,到许振超在港口码头练出的“振超效率”,再到如今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钻研创新的劳动者,他们何尝不是在各自的“污泥”中扎根?是车间里的油污、田埂上的泥土、实验室里的通宵灯火,更是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的枯燥与挑战。但他们守住了初心和对职业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精益求精的执着,正如荷花,把根扎进最朴实的土壤,却开出最动人的花。
这幅泼墨荷花里,藏着劳模精神的另一重深意。泼墨的随性中自有章法,颜料的晕染里可见层次,这像极了劳模群体的特质,既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又有脚踏实地的沉稳。刘吉根画家不是墨守成规的“老黄牛”,而是懂得在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在传承中寻找新路径的先行者。就像荷花,既保持着“中通外直”的本真,又能随四季流转绽放不同的姿态,于不变中见万变,于万变中守不变。
凝视这幅画,忽然明白,劳模精神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标签,而是如荷花般鲜活的存在。它在泥土里扎根,所以接地气;它在风雨中绽放,所以有力量;它始终保持洁净,所以能引领。刘吉根画家以笔墨为媒,让这份精神有了具象的模样,是墨色里的坚韧,是色彩中的热烈,更是那抹“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明,提醒着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守住初心,勇于创新,平凡亦能绽放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