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特殊的“苦难教育”(二)
李雪梅
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一开始就被带偏了。童年的经历,哪里全是苦难,也有很多美好而有趣的回忆。我居然像那几位家长一样,希望用自己童年的 “苦难史”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试图用“苦难教育”,来倒逼孩子好好学习。觉察到不妥后,我赶紧跟他解释:“妈妈讲这些经历,并不是说我小时候有多苦,多可怜,也不是说经历过苦难就有多伟大,更不是要歌颂苦难。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经历苦难。当然,贫穷和苦难,也不值得我们去歌颂。我们歌颂和赞美的,永远都是那些在苦难中仍然积极上进,且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忱的人,还有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听着我的一番唠叨,孩子也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孩子休息后,我却睡不着了。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家长会担心孩子们 “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当孩子挑食,不好好学习,就觉得他们是没有经历过苦日子,所以才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因此,时常会将“苦难教育”请出来,并将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尽情地放大,大势鼓吹自己曾经历过的、那些所谓的“苦难”。例如,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搬出自己的“苦难史”,希望用自己的悲惨过往,激励出孩子的上进心。或者连哄带骗地拖着孩子去捡废品,让他们体验所谓的“挣钱不易”,以期他们理解父母的艰难,让孩子时常沉浸在痛苦中。更有甚者,刻意地制造一些“苦难”来考验孩子,比如大热天故意不开风扇,用心良苦地告诫孩子:只有努力读书,将来才能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等等。
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我们的孩子就不用再吃苦了。而是时代不同,我们“吃苦”的定义,也有了不同的含义。我们那个年代,父母愁得是一日三餐,我们吃的是生活上的苦,是经济落后、穷困潦倒、物质匮乏之苦。而现在的孩子们,虽然物质上衣食无忧,不会再为吃穿担忧,但他们在学习和精神上所吃的苦,不见得比我们轻松。众所周知,现在的教育“内卷”严重,来自学校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荷,以及家长的各种“鸡娃”行为,严重消耗着孩子们的精神能量,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沉重的书包里塞满了各类“无缝衔接”的兴趣班课程,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网络上不时曝光的“鸡娃”教育悲剧,更凸显了这一现象的严重性。这些被迫承受的“苦”,何尝不是在书写着当代儿童的“苦难史”?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确实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但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吃苦”的现代内涵。让孩子体验困难,绝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更不是刻意制造无意义的艰辛。比如让幼儿翻捡废品,或让青少年从事与其成长阶段不符的体力劳动,这些流于形式的“劳动体验”往往徒有其表。在新时代背景下,真正的吃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责任意识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简单照搬过去的“劳动改造”模式,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反而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那些本就敏感脆弱的孩子而言,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更容易适得其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样的困难体验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实际上,我们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无非就是希望通过“苦难”来磨炼孩子的意志,锻炼孩子坚韧不拔的品格与毅力,同时让他们懂得珍惜和感恩。或者说,哪怕将来的某一天,孩子真的处于逆境之中,也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让孩子们吃该吃的“苦”。比如:引导孩子主动体验学习的艰辛,使其领悟:贪图安逸虽易,但若逃避求知之苦,终将承受生存之艰。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吃自律的苦,培养和训练他们持之以恒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毅力。再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吃孤独的苦,比如:让他们适应独自一人看书、学习;独自一人做家务;独自一人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方式,却是铸就他们成事品质的重要方式。这些日常修炼看似平凡,实则是塑造成功特质的基石,不仅关乎学业事业的成败,更将深远影响其人生轨迹。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适当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研学活动及社会实践。通过这些真实的体验,让孩子在感受劳动艰辛与快乐的同时,理性认识“苦难”的价值,从而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网络上有段发人深省的话:“梅花的芬芳源于其本质,与严寒无关;丑小鸭蜕变为天鹅因其本就是天鹅;金子的光芒来自其金属特性,与环境优劣无涉。”这番见解令人深思。
事实上,无论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苦难,还是刻意为孩子制造的“伪苦难”,都不是促进其成长的“催化剂”。现代教育的真谛在于:既要让孩子通过真实体验认识生活本质,更要培养其主动适应各种环境、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与其在孩子身上复制过去的“苦难史”,不如立足当下,因材施教,通过恰当的方式磨炼其意志,让孩子经历必要的磨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新时代青年,让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成为心怀大爱、目光如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