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大运河
2025年07月08日

情牵夏日合欢花

本文字数:1177

李敬荣

早上去公园锻炼,刚进去就看见几棵合欢花树开花了。绿叶衬着粉红的花,一朵朵像绒球,像团扇,灿若云霞。

小时候见过合欢花,那时叫它绒花。长大后才知道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合欢花,还有别名叫夜合花和马缨花。

合欢花在夏季绽放,粉白相间的花朵由底部纯白渐变为顶端粉红。其花瓣细若丝缕,在微风中轻盈摇曳,宛若翩翩起舞的舞者。靠近时,能嗅到若有若无的淡雅清香。

合欢花娇艳动人的姿态令人倾心。明代李东阳的《夜合花》一诗别具特色:“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相照,敛尽芳心不向人。”清晨,闪烁着晶莹露珠的夜合花开满枝头,那秀丽的枝叶、挺拔的树干、红白相间的花朵,令人赏爱不已。夜间,明月虽钟情于合欢,合欢却不为所动,不肯将芬芳的爱心转移。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专一的合欢花的赞美之情。

合欢花不仅美丽专一,更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北宋韩琦有诗云:“合欢枝老拂檐牙,红白开成蘸晕花。最是清香合蠲忿,累旬风送入窗纱。”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合欢的枝、花与香气。人们大多喜爱合欢花初绽时的娇艳,而韩琦却独赞其老枝之美——合欢花常被喻为夫妻相守到老的象征,令人心生敬慕。

合欢花自古就被视为能抚慰人心的良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诗中写道:“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短短数语道出了合欢花化解郁忿、萱草令人忘忧的神奇功效。诗人建议在庭院中多种植这些植物,正是希望通过亲近自然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古人借花草疗愈心灵的独特方式。

合欢花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情感寄托,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同样绽放着温暖的光芒。作家史铁生曾深情回忆母亲亲手栽种的那株合欢树——那是母亲为他奔波求职时,在归途中小心翼翼挖回的一株幼苗。从最初栽在花盆里,到后来移栽窗前,这株合欢树见证着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多年后重返故地,合欢树已亭亭如盖,年年花开依旧,却再也等不来那个在树下为他熬药、鼓励他写作的母亲。这段文字浸透着对母亲的思念,那棵合欢树已然成为母爱永恒的象征。

季羡林先生对马缨花(合欢花别名)情有独钟。在独居阴森大院的孤寂岁月里,院中盛开的马缨花成为他心灵的慰藉。每当花开时节,那“绿云层上浮着一团团红雾”的景致,以及沁人心脾的花香,都让这位学者倍感温暖。他将这些默默绽放的花朵视为知己,与之结下深厚情谊。纵使游历世界见过无数名花异卉,马缨花始终是他心底最珍视的那一抹红霞。

暮色四合时,合欢花仍枕着夏风低语,花儿在渐暗的天光中勾勒出最后的温柔。这树梢上的诗行,既以粉白晕染人间烟火,又以昼开夜合诉说亘古情长。古人笔下的芳心自守,岁月枝头的缱绻,流年信笺上的草木禅意,终在今人窗前斑驳的树影与院里漂浮的红雾间,凝成一卷关于时光、关于守望的无声典籍。那些被露水与月光浸润过的清香,早已化作掌心的纹路,原来最美的合欢,不在花开刹那,而在枝叶相持、清芬入骨的绵长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