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7月01日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金师傅”志愿服务队十五年匠心服务点亮万家灯火

本文字数:1667

□王彤彤 李勇

一把扳手拧开民生温度,一抹蔚蓝映亮党建底色。

在济宁,一支身披“金师傅”标识工装的队伍已穿梭街巷十五载。32名队员、6辆维修专车年均5000余次公益免费维修,20万余小时累计服务时长,近18万次敲门声在济宁织成一张无形的暖心网,网住了千家万户的零碎日常。他们是金宇路商圈“金师傅”志愿服务队,从家具家电抢修到老旧线路改造,他们十五年如一日地履行“一个电话,服务到家”的承诺,用行动诠释“小服务”背后的“大民生”。

“去年大暑那天晚上,家里突然断电,温度计显示38度,我70岁的母亲有高血压,3岁的女儿热得直哭。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金师傅服务热线,当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按规定他们早该下班了。”家住实验小学附近的受助居民刘女士指着手机里保存的维修现场的照片说,“没想到张师傅接电话后只说‘您别着急,我们马上到’。”不一会,金师傅们就带着工具来到家中,检查发现是老旧线路过载烧坏,按规定该找物业处理,但看到家里情况特殊,带队师傅向商圈党委汇报后,特事特批,火速开展线路抢修。不多时,风扇空调都已开始运转,工作人员耐心叮嘱,临走前还仔细检查了全屋线路。时隔许久,市民刘女士仍十分感激,“修好了电路,也为我们修了个‘安心夏夜’。”

这支由金宇路商圈联合党委培育的志愿服务力量,正是仙营街道“把党建做到群众心坎里”的鲜活注脚。

“金师傅”志愿服务队以 “三四五” 服务准则(三到位、四不准、五个一)为铁律,从上门带鞋套、带抹布、带工具包垫布的 “三块布”规矩,到“不抽群众一支烟”的服务细节,用20余项规范刻下“信任”二字。2023年冬夜,文化小区70岁独居老人闫大爷家中马桶盖断裂,队员20分钟赶到现场,更换配件后还细致清理地面;2024年夏夜,三名队员为老旧小区居民更换全屋电路,自掏800元材料费从清晨忙至深夜……“图的就是街坊一句安心”的朴实回答,道尽队伍以匠心服务传递党性温度的坚守。

从最初的不足10人,到如今的32人,“金师傅”志愿服务队的壮大,离不开金宇路商圈联合党委构筑的“红色堡垒”。在这块党建沃土中,服务队的“本领”实现了从单一维修向多元服务的跨越升级——他们不再局限于“修物件”,而是化身走街串巷的“政策宣传员”、深入基层的“治理观察员”。维修时发现某小区消防通道被堵,靠前帮助整改;入户服务中得知独居老人买菜难,联合周边商户开设“爱心菜摊”。这种“修物件”与“修人心”的双重担当,让“红色服务”既解决民生难题,又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个角落。2024年,服务队推动解决邻里矛盾、安全隐患等民生问题237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商圈”。

在“金师傅”志愿服务队工作室内,“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牌匾无声绽放着光芒。受助市民送来的锦旗层层整齐悬挂,其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质朴赞誉,既是对队员投身公益的诚心褒奖,也诠释着深层治理逻辑:当党组织服务触达群众的急难愁盼时,党的政治优势便转化为治理效能。

十五年间,金宇路商圈高楼迭起,商铺林立,但“金师傅”的初心赤诚依旧:工具包里的“三块布”干净整洁,24小时热线的承诺始终有效。这支队伍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商圈繁荣,从来不只是数据的攀升,更是人心的凝聚。如今,仙营街道以“金师傅”为治理支点,在金宇路商圈构建起 “党建+物业+商户” 的多元共治新格局——以 “共建共享” 为纽带,串联26家成员单位、17个党支部、354名党员,构筑起“组织联建、资源联享、难题联解”的治理共同体,为城市治理 “最后一公里” 注入澎湃动能:推动优质商户走进居民小区开展便民活动,实现商居融合;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凝聚多方合力;创新 “全域授信”“贷款基金”等机制,以金融 “活水” 反哺公益服务,形成 “商户服务居民、居民支持商圈” 的良性循环;开设的 “暖‘新’驿站”“暖新休息点” 已累计开展24场 “公益集市”,提供35项贴心服务,让居民 “足不出圈” 感受党建温度。

从最初一支队伍上门的“移动服务站”,到如今串燃起整个金宇路商圈,金师傅看似平凡的志愿服务,成为连接党群、商居的“暖心纽带”,更让基层善治的阳光真正照进千家万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