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营街道科技赋能苗木之乡转型升级
小树苗“种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王如光
一棵树,从根到叶浑身是宝;一个产业,从育苗到销售环环生金。作为“苗木之乡”,近年来,李营街道依托科技创新,让栓皮栎变身“软黄金”,带动村民增收、产业升级,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路。
在位于李营街道的栓皮栎产业育苗培育中心,工作人员张守荣与工友们正在将一株株翠绿的栓皮栎树苗细心起出、装袋、打捆,准备发往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
张守荣告诉记者,中心接到了15万株的总订单,今天先发3万,发往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
从20世纪60年代起,李营街道靠着苗木产业,走上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第六大苗木之乡、全国特色种苗基地,形成了以李营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苗木产业格局。如今,李营街道更是抓住栓皮栎等栎树产业发展先机,围绕“栎树产业科技创新孵化”总体目标,打造全国首家“栎树产业科技创新基地”。
山东省栓皮栎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刘宝宣告诉记者,基地建于2023年,年繁育种苗量大约 200万株,其中包含栓皮栎150万株,胡栗、胡树包括麻栎等其它栎类的树种50万株。
栓皮栎浑身是宝,在欧洲号称“软黄金树”,根、叶、果壳、种子、树皮、树干等器官组织可为食品、医疗、化工、交通、建筑、装饰、航空、国防等领域提供重要工业材料。其根系发达,可以固土防沙。同时,它还可以与松露、松茸等伴生菌类共生,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栓皮栎的树皮叫栓皮,国际上通称为软木,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称为软木工业原料。栓皮被剥后,仍然能够健壮地成长,还可以循环再生。
“山东省栓皮栎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细致详细的长期规划,促进栓皮栎研究与开发利用,带动栓皮栎产业化发展。目前,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林草局重点研发项目,彻底攻克了栓皮栎育苗的世界性难题。”刘宝宣说。
刘宝宣还告诉记者,目前来讲,研究院把栓皮栎种苗的繁育周期,从原来的大田育苗的两到三年,缩短到5到8个月。同时亩产从亩均1.5万株,提升到了15万株。移栽成活率从不足50%,提升到了90%以上,为整个中国的栎类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靠着这项在传统产业上焕发出蓬勃生机的产业项目,仅李营街道贾庄村就带动周边群众10多户,种植50余亩,带动就业100多人。不仅村民们可以得到免费的种苗,还通过包技术、包销售、包人员培训,最终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带动了更多百姓增收致富,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栓皮栎公司入驻贾庄村以来,带动了村民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贾庄村与栓皮栎公司签署协议,采用‘1+1’模式,由栓皮栎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村民出地,村委进行监督,公司统一销售。这样一亩地能增产增收3至5千元,不仅村民有了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李营街道贾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兴川说。
当树皮成为“软黄金”,当树苗变身“致富树”,李营街道以“软木”撬动“硬产业”,用科技赋能传统苗木之乡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