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扇子史话
白素菊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这是儿时就会唱的歌谣。由此,想到了扇子。
扇子起源于远古时期。炎热的夏季里,先民们会随手采摘植物叶片或禽鸟羽毛,稍作加工后用以遮阳取凉,这成为扇子的最初形态。据传舜帝为招纳贤才、广开言路,特制“五明扇”,故扇子最早得名“五明扇”。
殷周时期的扇子发展呈现出材质与功能的双重演变。《尔雅》“以木曰扉,以苇曰扇”的记载表明,早期扇子应为长方形苇编物;而“翟扇”的出现则体现了工艺进步,这种用野鸡尾羽制成的扇子不仅使“扇”字衍生出“羽”部,更获得“障扇”“羽扇”等专称。在功能上,扇子从实用遮阳工具发展为权力象征,《周礼》明确规定“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通过数量差异构建起“仪仗扇”的礼制体系,成为彰显等级威仪的重要载体。
秦汉时期,扇子开始从礼仪用具转变为纳凉工具。这一时期扇面材质多采用丝织品,如绢、素、纱、罗等,并常在扇面上点缀精美绣画。因其在宫廷中广泛使用,故得名“宫扇”。到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种明月形状的扇子,因其形制圆满,被称为“纨扇”或“团扇”,又因寓意美好而称作“合欢扇”。班婕妤《怨歌行》中“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这类扇子的形制特点。
秦汉时期的扇子形制丰富多样,包括明月方形、圆形、长圆形、八葵花瓣形、梅花形、六角形、瓜棱形、蕉叶形、梧桐叶形、海棠形、马蹄形等。扇柄材质有木、竹、骨等,并常配以扇坠、流苏、玉器等精美装饰。扇面多绣山水花卉图案,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持团扇,清风徐来时,既能展现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这一时期,扇子已从礼仪用具发展为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工艺品。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曾在蕺山遇见一位卖六角竹扇的老妇人,主动在每把扇面上题写五字。老妇起初不悦,王羲之告知“但言是王右军书”,扇价果然从十二文涨至百文且被争购。数日后老妇再求题字,王羲之“笑而不答”。此事不仅体现其书法受世人珍重,更衍生出绍兴“题扇桥”地名——相传即当年题扇处,桥畔还留有“躲婆弄”等典故遗迹。
从这一典故可见,扇面题字之风自东晋已开先河,而后世扇艺更在此基础上不断演进:隋唐盛行纨扇、羽扇及少量纸扇;北宋折扇(聚头扇)兴起,采用牛角、象牙等珍贵材质,发展出琴式、竹节式等十余种扇骨形制;南宋形成画扇、藏扇风尚,出现专业扇铺;明清时期文人题扇蔚然成风,郑板桥、任伯年等书画名家参与创作,江浙、四川成为制扇重镇,这一技艺更于明代传入欧洲,最终使中国扇艺成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魅力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