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谈量才适用
丰家雷
三国作为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传奇故事因《三国演义》而家喻户晓。街亭之失堪称惊心动魄的战略转折,不仅重塑了魏蜀吴三国格局,更彻底改变了蜀汉这个偏安政权的国运轨迹。这一战役中的人物命运,至今仍为世人所唏嘘感叹。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后,魏蜀吴三国进入相对和平时期。蜀汉在丞相诸葛亮治理下,经过数年休养生息,经济复苏,民生改善,国力显著提升。随后诸葛亮南征,采用马谡“攻心为上”之策,通过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地区,不仅扩充疆域人口,更消除了南方边患。待国力充实后,蜀汉于公元228年展开北伐,诸葛亮亲率六万大军出汉中奇袭祁山,初战告捷迫使魏军撤退,并成功招降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由此开启“六出祁山”的北伐征程。
刚刚即位的魏明帝也不是吃素的,立即派出骁勇善战的右将军张郃率军到祁山抵抗,自己也从洛阳赶到长安亲自督战。
诸葛亮率军抵达祁山后,决定派兵驻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参军马谡主动请命,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深知街亭乃连接关陇与汉中的咽喉要道,临行前郑重告诫马谡:“此地虽小,却关乎全局。若失街亭,我军危矣。”
马谡才学过人,熟读兵书,尤善论军事谋略,在蜀汉享有盛名,深得诸葛亮赏识。然而刘备生前曾评价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特意叮嘱诸葛亮慎重考察。诸葛亮却对马谡青睐有加,视其为难得之才,委以参军要职,常与之彻夜商讨军国大计。北伐祁山之际,诸葛亮更破格任命马谡为街亭守军主将,以王平为副将统率部队。
蜀军刚到街亭,张郃也率领魏军从东面逼近。看过地形地貌后,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也没有听从具有实战经验的副将王平的劝阻,而是擅自决定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安营扎寨,布置埋伏。他认为这样排兵布阵符合兵书上所讲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的原则。还固执己见地将蜀国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才是致胜之秘诀。久经沙场的张郃见其如此部署,立即命令在山下构筑营垒,将蜀军扎营的山团团围住,切断水源,掐断粮道,马不停蹄立即发动进攻。蜀军断了水源和粮草,乱作一团,军心动摇,纷纷逃散,街亭失守,战局逆转骤变。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回汉中,北伐大业功败垂成,诸葛亮依法处斩马谡,上演了“挥泪斩马谡”的千古憾事。
后世对此事件评说纷纭,从原因剖析、战略环境、战术推演到结局设想,众说纷纭。虽无法确知诸葛亮与马谡当时的心境,但对两位主角而言,这无疑是一出令人扼腕的悲剧。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历史地位与贡献毋庸置疑。这位来自山东的贤相虽被后世神化,但其真实的治国才能与文学造诣已足以垂范千古。他以布衣之身辅佐出身寒门的刘备,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屡败屡战,最终促成三国鼎立之势,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卓越才能至今为人称颂。
街亭之败令蜀汉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对其本就薄弱的国力造成重创。三国实力对比悬殊:曹魏雄踞十二州,拥443万人口;东吴坐拥荆扬交三州,享240万人口及江南富庶之地;而蜀汉仅据益州一州,人口不足百万,后期更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困境。
在《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中,曹魏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完备的战争机器配合辽阔的战略纵深,使其具备持续作战的资本;反观蜀汉,全赖诸葛亮率领寥寥数位老臣独撑大局,马谡伏诛后更显人才凋零之势。这种悬殊的国力差距,注定诸葛武侯只能以“鞠躬尽瘁”的悲壮姿态作最后一搏。
马谡这位素来自负的蜀汉参军,在街亭一役中彻底暴露了其军事才能的致命缺陷。他不仅葬送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大业,更以39岁的壮年之躯付出生命代价,最终在史册上留下“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如今,“言过其实”这个成语已然与马谡之名紧密相连,为其传奇人生画上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然而街亭之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在用人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他未能准确判断马谡长于谋略而短于实战的特点,将其置于需要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事指挥岗位,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败局。这一用人失当的教训,深刻揭示了“量才适用”的重要性。
领导者的核心职责在于知人善任、量才适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启示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唯有准确识别人才特质,将其置于最适宜的岗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最佳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个体往往在特定领域天赋异禀,在其他方面却表现平平。选人用人的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因材施用。古人都知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资源错置就是浪费,人才错位就是损失。正如让张飞绣花、李逵作画般荒谬,人才贵在适得其所。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出了人尽其才的真谛。因此,选择与自身禀赋相契合的岗位至关重要,这正是“量才授职,因能任事”的用人智慧所在。马谡此人,实为运筹帷幄之谋士,长于战略谋划而短于临阵决断,精于纸上谈兵而疏于实战指挥,可谓典型的参谋型人才而非将帅之才。诸葛亮错将参谋之才的马谡置于统帅之位,恰逢其对手是善用地形、用兵巧变的张郃。这一致命错配,使马谡连纠错的机会都丧失殆尽,酿成千古遗憾。正如“命运是机遇的排列组合”所言,马谡的悲剧正是才能错位与时机不利的双重叠加。
高明的领导者要善于培养人才。人才是时代最可宝贵的资源。实践中培养的人才最管用。世上哪里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人才都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驰于空想,骛于虚声,是不可能成功的。“耳闻之不如目视之,目视之不如足践之。”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论断精辟揭示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共和国大将粟裕就是一位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范例,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在战争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最后成长为一代令人敬仰的卓越军事家,他指挥的许多经典战例被同期的众多将军称为杰出的军事艺术,号称能打“神仙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炼成钢”。
历史不容假设。倘若诸葛亮将马谡定位为智囊型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让兵法理论扎根于战争实践,或许能将其塑造成如张良、郭嘉、刘伯温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谋士。再如诸葛亮能够针对马谡的个人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把他安排到基层“墩墩苗”,从领兵千人的基层将领做起,悉心教导,逐步提升,“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而不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火箭式”提拔,如此一来,或许“一代名将”的称号终将属于马谡。倘若如此,马谡就很可能成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最合适人选,悲剧就能避免,历史很可能改写。
斯人已去,千载悠悠,街亭犹在,感慨万千。在一声声叹息中我们回味这跨越时空、荡气回肠的历史瞬间。历史长河中的这一页警示我们:知人善任,方能成事。给老虎以山川,给骏马以草原,给雄鹰以天空,给蛟龙以海洋,才能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方能成就各自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