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嵩山少林
倪涛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这熟悉的旋律总在心头萦绕。记得儿时看《少林寺》,银幕上的拳脚功夫让我看得入迷,那时就暗自发誓一定要去嵩山脚下走一遭。后来工作了,有三次都买好了去河南的车票,不是工作耽误就是家里有事,最终都无奈退票。如今每当刷到别人分享的少林寺视频,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轻轻抓挠,这个未完成的梦想,就像人生拼图中始终缺失的那块最重要的图案。
今年五一假期,我终于腾出时间,专程坐了几个小时的车来到嵩山脚下。远远望见少林寺的山门时,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那感觉就像见到了多年没见的老朋友。匾额上“少林”二字是康熙御笔,笔力雄浑,仿佛凝聚着千年武学精髓。而“寺”字却显得与众不同,听导游讲解才知道,原来的匾额在民国时期被军阀焚损,后来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补写。我轻轻抚摸着门框上斑驳的痕迹,忽然领悟到:人生中的许多遗憾,在补全之后反而成就了独特的故事。就像这些历经沧桑的痕迹,以及那些被重新书写的文字,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印记。
跨过山门,迎面便是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怒目圆睁,却各怀慈悲:增长天王手持利剑,剑锋所指,斩断烦恼;持国天王怀抱琵琶,弦音袅袅,调和众生;广目天王臂缠游龙,龙行天下,护佑四方;多闻天王高擎宝伞,遮风挡雨,庇护万民。四者合起来,正是老百姓最朴实的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殿侧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据说杵的摆放方式暗藏玄机:横放表示寺院可提供食宿。这让我想起古时云游僧人入寺,第一眼便要察看这个细节。如今我们出门在外,遇到热心指路的陌生人,那份温暖与安心,不正像韦陀菩萨给予的这份踏实感吗?
再往里走便是大雄宝殿,殿前石柱底部精雕着麒麟纹样,据说这是皇家寺院的专属规制。大殿正中供奉着金身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两侧分别侍立着达摩祖师与少林棍术始祖紧那罗王。说起达摩祖师,当年他自天竺远渡而来,在长江边仅凭一束芦苇便渡江而过的典故,至今想来仍令人叹服其超凡智慧。殿内陈设的木鱼造型别致,形似灵龟,听导游讲解,这暗合《西游记》中老龟驮经的典故——僧人敲击木鱼时,那沉稳的“笃笃”声既是对经典的敬畏,也寄托着让灵龟献宝的禅意。虽然只是传说,但听着木鱼声声入耳的节奏,确实让人纷乱的思绪渐渐沉淀,心境也随之澄明起来。
最让我震撼的是立雪亭。二祖慧可当年为了学佛法,在大雪里站了一夜,达摩说要天降红雪才肯教,他二话不说就砍断了自己的胳膊。现在少林僧人单手合十,就是为了纪念他这份执着。站在亭子里,看着飘落的樱花,突然想起自己为了考证熬夜刷题的日子,那会儿觉得苦,可咬咬牙坚持下来,不也像慧可断臂求法吗?有些事,不拼一把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千佛殿里的壁画看久了会 “变魔术”,因为颜料里加了铅,光线一变,罗汉们的表情好像也跟着动起来。地板上的站桩坑一个接一个,深的能塞进半个拳头。导游说这是几百年来武僧们练功踩出来的。想想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扎马步、练棍法,一练就是几十年,哪有什么天生的高手,都是汗水泡出来的。这和咱们工作、生活一个理儿,想要有点成绩,就得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夫。
夜晚的《禅宗少林》演出在山谷中展开,武僧们的身影与月光交相辉映。这让我明白:人生如修行,既要像武僧练功般耐得住寂寞,也要保持“功过任后人评说”的豁达。重要的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我们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