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大运河
2025年04月25日

农谚里的春天

本文字数:1397

李硕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自我有记忆起,每年春天,爷爷都会坐在那张旧木椅上,慢悠悠地念叨着这些农谚。那时,我不过是个在田野里疯跑的孩子,只觉得这是老人特有的絮叨,左耳进右耳出,全然没放在心上。

立春的清晨,天色刚泛起鱼肚白,爷爷就起了床,背着手踱步到田埂边。他静静地站在那儿,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片土地,嘴里低声呢喃:“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我跟在他身后,懵懂地望向四周,彼时的田野空旷寂寥,褐色的泥土沉默不语,看不出一丝生机。可爷爷的眼神里,却有着我读不懂的笃定与期盼。过了几日,我又跑去田边,竟惊喜地发现,嫩绿的草尖从土里悄悄钻了出来,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毛茸茸的绿毯,星星点点,满是春的俏皮。那一刻,我才懂,立春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宣告万物复苏的盛会已然开场。

雨水时节,细密的雨丝如牛毛般纷纷扬扬洒落。小时候的我最厌烦这样的天气,道路泥泞湿滑,出去玩都变得无趣。可爷爷却截然不同,只要雨一落下,他就赶忙戴上那顶破旧的斗笠,满脸笑意,念叨着“春雨贵如油”,抬脚就往田里走去。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只见他蹲下身子,伸出粗糙的大手,捧起一把泥土,雨水顺着指缝缓缓流下。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满是欢喜:“这场雨一下,种子就有盼头咯,保准能快快发芽。”年少的我对此不甚理解,多年后,历经生活的种种,才明白这春雨,是上天给予庄稼最珍贵的馈赠,无声却有力地滋养着大地万物。

惊蛰这天,一声春雷在黎明时分炸响,像一记清脆的鞭子抽醒了沉睡的村庄。爷爷一大早就把牛从牛棚里牵了出来,扛着犁耙迈向田野,动作干净利落。“惊蛰闻雷米似泥”,在爷爷心中,这雷声便是农事的号角,催促着他抓紧时机。犁铧划过土地,沉睡一冬的泥土被翻开,清新的泥土香气扑面而来,那新翻的泥土黑得发亮,仿佛在传达着农民对丰收的炽热向往。

春分来临,白昼与黑夜终于平分时光。田野里,麦苗像是听到了集合的口令,你追我赶地往上生长,一片生机勃勃。爷爷整日都泡在田间,忙着给麦苗施肥、除草,一刻都不停歇。他一边劳作,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阳光洒在他的背上,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滴进脚下的泥土里。那时,我只是站在田边看着,如今回想起来,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春光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凝聚着农民对土地深沉而厚重的情感。

清明时节,村子里处处弥漫着祭祖的青烟,袅袅升腾的烟霭中透着几分肃穆与追思。然而农事并未因此耽搁,田间地头早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的农谚在春风中回荡,大人们弓着腰在田垄间穿梭,粗糙的手掌将饱满的种子撒入新翻的泥土;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雀儿在田埂上奔跑,踮着脚递种子时,红扑扑的脸蛋上沾着晶莹的汗珠。田边的桃林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随风打着旋儿飘落,有的沾在农人的斗笠上,有的没入湿润的泥土里,为这幅春耕图卷添了一抹诗意的注脚。

谷雨是春天最后的絮语,却孕育着最丰盈的希望。“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爷爷在菜园里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种子埋进土里,动作轻柔而专注。我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那些种子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许,被深深种进这片土地里,等待着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如今,爷爷已离开多年。每当春回大地,那些与他共度的时光便浮上心头——他絮絮叨叨的农谚,弓身劳作的背影,泥土的芬芳,还有深埋地里的期许,都化作记忆里最温暖的春色。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