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让记忆生根
裴金超
五月,是花开的季节,也是属于劳动者的季节。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的这句箴言,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培育出对劳动最朴素的敬畏。每逢五一劳动节前后,正是家乡春耕最繁忙的时节,也是播种花生的关键时候。记忆里,父亲总会提前将农具打磨得锃亮如新,而母亲则一粒一粒地挑选着最饱满的花生种子。
晨光熹微,薄雾还未散尽,父母便已整装待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父亲这句朴实的话语,像一缕春风,总能驱散我朦胧的睡意。父亲扛起那把陪伴了他多年的锄头,步履稳健地向着田地进发;母亲手里提着装满花生种子的篮子,紧随其后;而我,作为家中的小帮手,也兴奋地跟着他们,一路小跑着来到田地。
一踏入田间,父亲二话不说便抄起锄头,锄刃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只见他弓着腰,手臂肌肉绷紧,锄头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嚓”的一声便在地上凿出一个深浅适中的小坑。我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握着小铲子的手虽然还不太稳当,却努力模仿着父亲的动作。虽然我的动作略显笨拙,但那份对劳动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母亲则跟在我俩身后,将花生种子丢进一个个小坑,随后轻轻覆盖上一层薄土,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仪式感。
随着朝阳渐渐爬上树梢,我们的额头沁出了晶莹的汗珠。虽然四肢略感酸软,但内心却愈发振奋。看着那些小小的坑洞一个个被填平,化作整齐划一的田垄,所有的疲惫仿佛都被春风吹散了。此刻,我不由想起那首烂熟于心的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望着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我们三人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嫩绿的花生苗破土而出,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最终迎来金秋时节沉甸甸的丰收。而那些曾经洒落的汗水,终将化作滋润家园的甘霖,浇灌出满满的幸福。
时光飞逝,田埂上奔跑的孩童已长大成人。父亲长眠于挚爱的土地,母亲的白发诉说着岁月沧桑。那片我们耕耘过的田野虽已易主,但与泥土相伴的记忆,永远鲜活如新。
劳动,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从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社会的智能制造,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内核始终如一。《左传》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道出了劳动最本质的价值。正是无数劳动者勤劳的双手,推动着文明的车轮不断向前。
虽然现在已不再躬耕于田亩之间,但今年的五一,我决定给家里来个大扫除,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劳动的意义。从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书房,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我要擦去家具上的灰尘,整理散乱的书籍,清洗积累的衣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那片花生地,虽然场景不同,但那份专注与坚持却是相通的。正如高尔基所言:“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当窗明几净的房间映入眼帘,这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丰收吗?劳动的意义,或许就在于用双手编织美好,让价值在时光中永恒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