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负劝学一片心
高延安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忍不住想分享一些关于读书学习的思考。
读书与学习,乃是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人的成长,不仅依赖于柴米油盐的物质滋养,更需道识仁德的精神食粮。物质需求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存亡,而精神营养则决定人的生存质量、智慧高度和人生格局。对于有较高人生价值追求的人来说,绝不会满足于物质上的丰衣足食,必然致力于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与完善。须知,精神收获的获取是需付出艰辛努力与不懈追求的。在知识的获取和智力的提升上,有人比较主动自觉,因而容易获得成功。有人则是被动的、懈怠的,因此需要劝诫、引导、鼓励甚至鞭策。社会越是发展,文明越是进步,对读书学习的要求就越高,鼓励督促读书学习的劝学任务也就愈发显得必要且重要。
古之圣人贤者,多诲人读书,是为劝学。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丰厚,读书传统浓郁,劝学之风盛行。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荀子强调“学不可以已”,韩愈提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欧阳修告诫“君子之学也,岂可一日而息乎!”汪洙言“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颜真卿的《劝学》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此诚千古学子之箴言也。
一个“加油”的故事,传为劝学的美谈。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瑛,担任贵州兴义府知府期间,为了鼓励青年学子读书,每晚午夜时分,他会派遣差役抬着桐油巡街,发现哪户人家有学子挑灯夜读,差役便会为其添一勺灯油,并鼓励说:“知府大人祝相公用功读书,早取功名。”这一措施大大激励了青年人读书的热情,也为贫困学子解决了灯油问题。此中可见劝学者之良苦用心。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应奋发向前。工人阶级政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先进性的政治力量,为实现革命胜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达成崇高理想,始终将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程度置于重要地位。工人阶级政党的革命导师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斯大林,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到邓小平,无一不是勤学苦读的典范,更是劝学兴教的倡导者。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数十年,与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他曾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列宁强调:“要理智地、自觉地、有效地投身于革命,就必须学习。”斯大林则明确指出:“学习,学习,最顽强的学习——这就是现在的任务。”这些革命导师的谆谆教诲,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毛泽东主席自青少年时期就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使命。他以诗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他反复告诫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周恩来总理自青年时期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后来同朱德,邓小平等一起留学法国,寻求革命真理。他们在各个时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更加重视全党全国人民的阅读学习,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读书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重视读书学习,指出:“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还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纵观历史,从古代先贤到当代领袖,无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谆谆劝学。他们或循循善诱,或以身作则,始终致力于提升国民素养、凝聚思想共识。这种劝学的传统,既是对文明薪火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践行者,我们应当将读书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以实效为本,切实增强本领。唯有如此,方能不负先贤厚望,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