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大运河
2025年04月22日

八旬书法家程宝源:

《大廔书法》里的笔墨人生

本文字数:1277

在这春光明媚的美好时节,承蒙诸位拨冗莅临《大廔书法》新书发布会,我内心充满感激。回首往昔,正是因为有您们多年如一日的支持与陪伴,才让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如此坚定而温暖。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耄耋之年出版这本书法集的初心与感悟。

我的书法启蒙源于家学传承,我父亲是乡里为数不多的文人,他年轻的时候是我国大教育家梁漱溟先生的学生。后来在梁先生创办的山东农村建设研究院任教。归乡后,父亲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同时以书法见长,是鲁西南一带小有名气的书法家。

我就是在先父的开蒙之下学习了书法,他老人家的教导为我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坚定地走向了求索书法真谛的道路,几十年痴心不改!

1957年,我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了济宁教书,结识了当时的济宁书法界“三杨”(杨志举、杨秋生、杨骥明)和刘之先生、李味光先生、孙征禄书友等。在同他们学习和交往中,我获益良多,让我明白了书法并不仅是写写毛笔字而已,它蕴含了许多笔法、墨法、章法等法度要领,知道了要想学好书法,不但需要勤写苦练,而且还需要有大量读帖、临帖的过程。

到了60年代,我有幸又遇到了当代书法篆刻大家朱复戡先生和书画教授孙育孺老师,他们对我的教诲指点,更使我受益终生。二位先生的教导使我更正了许多之前的浅见谬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与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在朱老和孙先生的指引下,我从学赵孟頫的行书转到临写王羲之的行书《圣教序》、草书《十七帖》,兼临了米芾、董其昌等先贤的法帖。后来受时尚书潮的影响,自己也曾写过多种书体,临过诸多法帖,以求博采众长的效用。

历时二十余年,我对自己的书法才有了一定的自信,我开始用所学书法服务于社会,当时有幸受邀在济宁老年大学教书法15年;任原市中区书协主席十余年,为普及基层大众书法学习做出了一些贡献。其间自己也写了许多比较满意的作品,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捐赠,还教了一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也结交了不少书界朋友,教学相长收获颇丰,至今回忆起来还觉得有些得意与满足。

80岁以后,自己感觉身心有些疲惫,就辞掉了社会上的许多兼职,也渐渐地减掉了许多社会活动,在家静心休养,专心习字,每天临帖创作已成为习惯。为了使我更好地研习书法,家中孩子又给我买了一本《最美中国书法》大全,我每天都要抽空看看,在读观的过程中让我加深了对书法真知的理解,发现了自己的书法与传统书法的差距。我不禁感喟:书道尚未学精,老叟仍需努力!又对照孙过庭的书谱所讲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之规律,认识到自己的书法并未上升到“复归平正”的高度。

为此,近十年来,我天天细研古人碑帖,精心临摹,尽量在追求“复归平正”上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这几年终于写出了一些有传统书法味道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自己才萌发了出这本书的意念。于是整理了几百幅近期作品,由我的学生张辰晨倾尽全力跑书号,拍摄作品,校对修改,筹措资金等,历时两年,得以完成此书的出版。出这本书的目的,一是想对自己习书几十年有个小结;二是想回报社会,回报多年来喜欢我书法的朋友们。希望大家阅读后多多批评指正!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