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大运河
2025年04月18日

生命的能量“补给站”

本文字数:1401

孔芬芬

马拉松赛道上每隔几公里设有一个补给站。当我脚步逐渐虚浮、喉间冒火时,志愿者递来的矿泉水、能量胶和盐丸及时为身体补充能量。他们热情的笑容和加油声,更能为跑者赋予精神上的力量,这是我在42.195公里征程中最温暖的记忆。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决定你能跑多远、跑多久的,不仅是起跑时的爆发力,更是那份持久的韧性与坚持。正如赛道旁设有补给站为选手补充水分和能量,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同样需要寻找那些能滋养心灵、重燃斗志的“精神补给站”。

犹记儿时,我被村里男孩推进沟里。回家后,母亲问清缘由,便牵起我那被磕破的小手,风风火火地去找对方理论。那时,我只觉得妈妈的手心很暖,暖到把我心里的委屈和恐惧都烘散。上学和工作后,我不顺心时,总喜欢往家跑,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菜,听父母唠唠家常,一觉醒来,整个身体像充满了电一样,满血复活。那些被生活磨出的棱角,被家的力量渐渐软化。家,是我最初的能量补给站。

后来,母亲64岁那年,被诊断出食管癌。面对复杂的病情,她一度想放弃治疗。可我又怎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家塌了半边?于是,我带着两岁的孩子北上,陪她辗转于北京各大医院。半年的奔波与坚持,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母亲的生命。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家依然是那个补给站,只是提供能量的人换成了我。

原来,家的能量流动从来不是单向的。“家是永远的港湾,有家,我们的心底就会充满温暖。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半是付出,一半是收获。”这句话道出了家的真谛。在家中,我既是温暖的接收者,也是爱的传递者。家不只是能量的中转站,更重要的是那份相互给予的温暖与关怀。

这一刻,我忽然读懂了婚姻的真谛——爱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双向的滋养。当我卧病在床时,爱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是我最坚实的依靠;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我为他准备的可口饭菜里盛满了心疼。幸福就这样在柴米油盐中静静流淌,在四季更迭里悄然生长。我们时而相对无言却心意相通,时而嬉笑打闹像两个孩子,生活的旋律就这样在平淡与欢闹间婉转悠扬。

想起舒婷在《致橡树》中的诗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那些看似平凡的陪伴,那些困境中的相扶相持,让婚姻不再是令人窒息的围城,而是两个人互为铠甲、彼此成就的温暖港湾。在这里,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命运与共的伴侣,用爱与理解编织着属于我们的永恒。

人生处处都是这样奇妙的能量场。记得这次马拉松,当我咽下能量胶重新起跑时,摇摇晃晃的身影竟成了赛道边观众加油呐喊的理由;大学时,我不喜经营人际关系,最惬意之事,便是泡杯咖啡在图书馆里坐一整天。见我如此,室友亦萌生考研的想法,俩人组队“泡图书馆”。她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相视一笑的瞬间,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我有个来自山村的好友,创业遇挫时就背着登山包往山里钻。无论是雪山之巅的云海,还是古寺檐角的风铃,他总不忘在背包外挂几个垃圾袋,登山时顺便捡拾路边的垃圾,人与自然互相救赎着……

《黄帝内经》有云:“天地一大周流,万物各具其气,相感相应。”这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宇宙法则——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浩瀚的能量场中,既是能量的接收者,也是传递者。古人所谓"天人合一"的智慧,恰在于此。

人们总在寻觅为自己赋能的“补给站”。可生命的魅力,就在于我们既是追光者,也是发光体。当我们学会了输出能量,能量便会在给予和接纳之间,形成循环,不仅能增强生命的韧性,更能让每个灵魂拥有前行的勇气。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