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度巷青瓦词
童恩兵
早就听说乌鲁木齐的老街是藏在时光里的诗,此番初访,便像怀揣着一本老书,专程来品读那些被岁月浸润的篇章。四月的晨光刚爬上屋檐,我已踩着青石板,在新疆民街的拱顶下,邂逅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民街的建筑是极其好看的。伊斯兰风格的拱顶串起五座殿堂式楼宇,青灰砖墙上的雕花繁复层叠,如凝固的浪,又似半展的经。阳光斜斜切过檐角,在地上投下几道金线,忽有鸽群掠过,翅影便在砖墙上簌簌地抖。这光景倒叫人想起《洛阳伽蓝记》里那句“伽蓝之妙,重于都城”。此处虽非佛寺,却自有一番庄严与生气,在砖石的褶皱间暗自涌动。
踏进民俗博物馆时,时光的帘幕悄然掀起。艾德莱斯绸在玻璃展柜里肆意舒展,红与黄的纹路像燃烧的火焰,蓝与绿的色块似流动的河,当地人说这是“天上的彩虹落在了绸缎上”。一旁的银器静卧绒布之上,錾刻的牡丹花纹里还留着百年前匠人的指纹,烛台底座模糊的铭文,或许封存着某个斋月的祝祷。
最绝的是那帧泛黄的老相片,几个戴花帽的汉子扛着胡杨木,身后是黄沙飞扬的商道,骆驼的铃铛仿佛穿越时空,在耳畔叮当作响。
街角的茶室飘来茯砖茶的香气,三位老人正围坐着掰馕。见我驻足,穿袷袢的老者笑着招手:“小伙子,来尝块热馕。”烤得金黄的馕饼还带着炉温,边缘的芝麻簌簌往下掉,咬一口,麦香混着淡盐味在舌尖漫开,越嚼越有股子韧劲 —— 这滋味,该是百年前驼队穿越戈壁时,行囊里最温暖的慰藉吧。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馕饼,说起民街早年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儿换马匹、补行囊,茶香与驼铃声日夜不休。“现在啊,年轻人都爱去大巴扎,可我们这把老骨头,就爱守着老茶馆。” 他说话时,阳光恰好爬上他的皱纹,像给每道沟壑都镀了层金边。
顺着石板路往西,不知不觉便拐进了明德路。这条路很短,不过五百步,却仿佛被时光之手悄然拉长,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里。左手边的“大银行”旧址还保留着1943年的模样,青砖砌的门楣上,“中央银行”四个大字已有些斑驳,门框的雕花却依旧清晰,卷草纹饰里藏着当年工匠的匠心。再往前,便是毛泽民的故居了,两株百年老槐撑起一片绿荫,细碎的白花随风飘落,在毛泽民故居的青瓦上铺了薄薄一层。简朴的室内令人动容:洗得发白的蓝布床单平整地铺在木板床上,书桌上的算盘珠已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的草帽边缘还沾着几粒干涸的泥土。很难想象,这位曾经掌管财政大权的共产党人,就在这样的陋室里,用蘸水钢笔勾勒出边疆建设的蓝图。临别时,一个穿校服的男孩伏在窗台描摹。斜阳透过雕花窗棂,将时空的经纬绣在他的背影上——此刻,1943年的卷草纹正沿着他的铅笔,在素描本上静静重生。
午后时分的领馆巷是最有烟火气的。还没拐进去,烤包子的香味便勾住了人的魂。街角的烤炉前,维吾尔族大叔正把面团往炉壁上贴,金黄的面皮“滋啦”一声冒起热气,羊肉与洋葱的香气混着孜然的辛香,直往人鼻子里钻。“给我来两个!” 话音未落,大叔已用铁钳夹起包子,递过来时不忘叮嘱:“小心烫嘴,慢些吃。” 咬开酥脆的外皮,鲜嫩的肉馅还带着汤汁,吃得人额头微微冒汗。
巷子里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卖馕的摊位前蒸腾着白茫茫的热气。戴花帽的大妈正把刚出炉的馕摞成小山,芝麻馕、葱花馕、奶子馕,花样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小手在馕堆上方跃跃欲试,妈妈笑着轻拍她的手:“别急,咱们新疆的馕,管够呢。”
暮色渐浓时,误打误撞走进了坤且巷。“坤且”是皮匠的意思,巷子虽窄,却透着经年累月的皮草香。墙根下坐着位老人,正在修补一只皮靴,锥子穿过皮革发出“笃笃”的闷响,仿佛在敲打着岁月的节拍。他面前的木盒里,整齐码着各种皮件:钥匙包、皮夹子,还有绣着花纹的皮手套。“以前这条巷子里全是皮匠铺,叮叮当当的,热闹得很。”老人说话时,手指划过皮靴上的针脚。“现在年轻人都买机器做的了,手工皮子费工夫,没有多少人再愿意做喽。”夕阳的余晖从斑驳的墙头斜斜地照进来,为老人银白的胡须镀上一层金边,也照亮了墙角那台锈迹斑斑的老式缝纫机。它沉默地伫立在那里,曾经见证过多少双皮靴踏过塔克拉玛干的黄沙,又目送过多少像老人这样的匠人,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老去。
临离开时,在民街的拱门下遇见了卖桑葚的老汉。竹筐里的桑葚紫得发亮,颗颗饱满。老汉用维吾尔语喊着“阿克恰”,见我不懂,便笑着改说汉语:“甜得很,尝一颗。”指尖刚捏住果实,紫汁便染在了手上。放进嘴里,甜中带点微酸。抬头望,拱顶上的星月纹饰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远处传来宣礼塔的呼唤,悠长而低沉,惊起几只归巢的鸽子。
忽然想起汪曾祺写昆明老街时说:“人间至味是清欢。”乌鲁木齐的老街,何尝不是如此?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繁华,却有拱顶下的光阴故事;没有流水线生产的精致,却有手作皮具的温度;没有刻意营造的热闹,却有茶馆里掰馕时的欢声笑语。
当暮色漫过青瓦,当烤包子的香气混着桑葚的甜,我忽然懂得,这些老街才是这座城市的根:它们扎根在历史的土壤里,又在烟火人间中舒展新枝,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从砖缝里、从馕香中、从匠人的皱纹里,读出岁月的深情与人间的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