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继续善良
王馨媛
自从孩子上小学后,我逐渐变得暴躁易怒,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稍感不如意,怒火便不由自主地燃起。这种情绪的转变,其实是对孩子学习期望与现实差距的一种反映。因为淋过雨,所以对雨天没有伞又不得不冒雨前行的人会格外感同身受。我自己也曾经历过那些一心想努力但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的痛苦岁月——本身智商不高,学习起来很费劲,瞪大双眼盯着黑板上的数学题,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想把知识印进脑子,临了却无从落笔。毫无疑问,每个孩子都怀揣着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期待得到老师的赞美、父母的表扬。但有第一名,就有倒数第一名,总会有人垫底。因为一早就想明白了这些道理,所以我对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高要求,我只要求他上课认真听,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但就这样,他也做不到,每天作业不过关的名单上,他总是榜上有名,为此我很焦躁。
二年级开学第一天,老师发新书,新书发放完毕后,老师让同桌互相检查对方的书本是否齐全。儿子的同桌当天请假没来,清理完自己的书本后,儿子又帮同桌清理。放学出来儿子跟我说他的书少了一本,老师说下周补给他,他帮同桌也清理了,同桌的书没少。我脑袋一转问他:“你缺的那本怎么不从同桌那儿拿,反正他不在,等他下周来了,再去找老师补给他不就行了。”儿子惊讶地说:“这怎么可以呢?如果拿了他的,就变成他少了一本,可是明明就是我的书少了,应该我自己找老师。”我觉得儿子的脑袋少根“筋”。
同桌忘带橡皮,向儿子借,结果同桌把橡皮切走一大块,留给儿子一丁点儿橡皮片。我非常生气,质问儿子为什么要让同学切走他的橡皮。儿子云淡风轻地说:“因为他没带呀,做错了题没有橡皮擦那怎么办。没关系,这片橡皮还能用。”我感觉儿子的确有点“傻”。
雨后马路边的水泥地上出现一根蚯蚓,一群蚂蚁围着它爬上爬下,大概在等着蚯蚓咽气就将它搬回去饱餐一顿,蚯蚓痛苦地扭动着身躯想驱赶蚂蚁。儿子找来一根小树丫,挑起蚯蚓,轻轻将它放进旁边的草地里,挥手对蚯蚓说:“快钻到泥土里去,快回家吧。”蚂蚁“骂骂咧咧”地散去,我感觉儿子很善良。
儿子的肚子上有两块小胎记,从小我就告诉他,这是前世的回忆,幸福的印记。夏天游泳的时候,他指着自己肚皮上的胎记骄傲地对小朋友说:“看,这是胎记,是妈妈送我的礼物,只有最幸福的人才有。”于是泳池里一群小朋友开始比谁身上的胎记多,我觉得儿子傻得可爱。某日带儿子在学校外的早餐店吃包子,隔壁桌一个孩子低着头在安静地喝豆浆,一抬头满脸都是大块的红色胎记,乍一看有些吓人。儿子喊我一声:“妈妈你看。”我紧张地比着“嘘”,示意孩子别说话,生怕他说出伤人又令人难堪的话。儿子开心地在我耳边说:“妈妈,你看那个小朋友,他可真幸福啊,妈妈送他的礼物全在脸上了。”
孩童眼里的世界最是简单纯粹,他们不会刻意定义美丑,不会恶意评判外在,他们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悲喜,开心就笑,难过就哭,容易失落,也容易满足。儿子在学习课本知识上的确吃力,但是他内心的真善美却是与生俱来,与其批评他的学习,不如赞扬他这份对世界的善意。
学习好固然能让老师欢喜,家长满意,但在这个繁杂的社会,能延续一份单纯、善良是否更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