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大运河
2024年09月10日

竹竿巷和南市场

高建军

本文字数:1835

乡愁,对于离开故土或家园的人,是魂牵梦绕的村头那条小河、那棵古树、那架石碾或那口老井。而对于生长在城市、渐渐年暮之人,似乎只是古老的街巷,一楼、一阁、一坊、一门、大杂院、老坑涯,以及由它们引发的难忘的故事。

竹竿巷,我是很晚才认识的。准确的说,是先知道南市场,而后才知道竹竿巷的。不仅如此,我还一直把东大寺西门向西直通扁担街(今任城路)的长街,当作竹竿巷。知其是东大寺西门向南的那条街,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拆掉其街区的时候了。

如今人们将扁担街起步,由西而东依次看到的五个首尾相连的街巷——纸店街、汉石桥街、纸坊街、竹竿巷、小闸瓮城,统称为竹竿巷街区。实际上这五条街两侧相毗连的街巷也应纳入此历史文化街区,如右侧的里仁巷、糖坊街、倪家胡同、西大寺街、杨家胡同、句容巷,左侧的清宁巷、永丰巷、打绳巷、清平巷,鼓楼街等。而老济宁人再熟悉不过的南市场,就处在这些街巷的中心位置。

少年时最高兴的日子,就是年前去南市场买年货了。去南市场,跟着大人一般是从南门桥过河,走吉市口在纸店街西口进入竹竿巷街区。要是自己走,大多是从大闸口过河,走打绳巷或永丰巷,转纸坊街、汉石桥街,进入这几条街巷,再去南市场就很近了。竹竿巷街区的几条街巷,都有小巷通向南市场。小闸瓮城向西走鼓楼街,在街的中段和西头可进入;竹竿巷西侧,一南一北有句容巷和杨家胡同两条小巷能通入;由纸坊街南侧的西大寺街可去,倪家胡同东侧有两三条穿行居民家的院旁的小道也可进入。

那时觉得,我们家在竹竿巷买东西,只是去南市场购物的一种代捎,不过买个竹筐,买把筷子,买几根蚊帐竿什么的。我们小孩子最多是去买个缠风筝线的拐子,一个还用好几年。黏知了的竹竿,是舍不得花钱去买的,到学校竹林搉一根就成了。油子笼有时也舍不得买,用冰糕棍自己扎制。

竹竿巷门面的前头都搭有宽绰的雨篷,货物在门里门外密密匝匝地摆着,需要什么,就在这铺满一地的货中任意挑选,选中了,招呼老板付钱,有时要等好长时间,因为他还在店堂深处做着活儿呢。成年以后才体会到,那是因为当时的小孩子不怎么关注家务事情的缘故,实际上每个家庭还真的不少光顾竹器店,过年前要去买箅子、灯笼、笤帚、炊帚,夏天要买扇子、蝇子拍、蚊帐竿,秋天又要买竹筐、竹篮、油子笼,冬季要买扫雪用的大扫帚什么的。一年四季总少不了要去几趟竹器店的。

我们愿意去竹竿巷,更是因为这个街区里,除竹器店外,还有许多其他日用杂品的商铺,有食品店、杂货店、笔墨文具店、布店、鞋店、帽店、烟店、五金店等等。有时也只是为了独自感受些什么。那时很吸引小孩的地方,是大闸口北岸那些赁画书的书棚,5分钱能看一天。画书,是我们对小人书的俗称。常去赁画书看,也常跑过大闸口桥,去那条弯弯曲曲的永丰巷,在想象中闪回着反特电影、画书中的情节,把自己幻想成跟踪狡猾特务的主人公,走在那段溜光恁滑的石板路上,如果有挑水人洒落斑斑驳驳的水印,则更给想象增加情节。

小雨淅沥时,便喜欢去大闸口南口正对的杂品店。这店不算小,纵深的铺面里,糖酒烟茶、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煤油灯盏应有尽有。这店里卖的东西我最爱的是春节时出售的大雷子,一盘盘摆在离门不远西北角的一个专门的玻璃橱柜里。这里的大雷子全是油纸擀制的,一个个卷得很紧,像竹竿一般,用细细的麻线勒住上下两端。油纸,即商业上用的那种发票纸,很薄,很有韧性,似带有点油性,用手捏住沙沙作响。这种大雷子燃放后,纸屑粉粉碎,响声比其他种类的脆生。还有一个最爱——闽姜。别家店卖的不是太辣就是太甜,就他家适中。吃着微辣微甜的闽姜,立于门店里,盯看着雨滴在落檐下的水汪中,一个个水泡生成,又连成一串串,慢慢漂走,走不多远就会一个个爆掉。又一批水泡生成,又慢慢漂去,又一个个爆掉……再一批水泡生成,再慢慢漂去……前仆后继,且一批一批体积大小都不相同。此时便会想起谜谣“此物生得圆,过江过海不用船,大江大河来淹它,要想淹死难上难”。看着涓涓细流流向运河,又会联想到另外的谜谣——“千根线,万根线,落在河里都不见”“家西一根线,金刀银刀剁不断,变粗了能行船,变细了能浇田”。雨后,更喜欢看在河南涯大闸口舀鱼的——舀鱼人手持长长竹篙特制的网,紧贴闸壁敏捷灵巧地一次又一次探捞……情景实在是惊心动魄,看得我入迷,直到肚子咕咕叫个不停,才一溜小跑地回家。

因此说,竹竿巷在我们这个年龄人们的心里,已没有太多生活内容的吸引,更多的是这个街区给予我们的情感慰藉,因为这里寄寓了小小少年时的情事、情趣。

运河绝版地,济宁竹竿巷。

(内容有删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