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之都交响曲
高建军
作者简介:
高建军,济宁市原新闻出版局副编审。山东省民俗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专家,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出版《孔子家族礼仪家规》《孔孟之乡民俗》《山东运河民俗》《运河文化与济宁》《京杭运河 齐鲁风情(济宁卷)》《济宁宅第园林》《驾舟运河行》《外眼观运河》等著作23部;责编、主编《微山湖风情录》《孔子文化大全》《运河文化研究》图书期刊等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他作品300多件。
君不见,运河之水天上来
在这个绿色的星球上,中华民族曾刻画两道深深的印记,那是绵亘于北纬37°~41°间横扫西北的一撇,和逶迤于东经116°~120°间直泻东南的一捺。一撇是长城,一捺便是大运河,恰似一个大大的“人”字,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动“人”的风景线。
元代京杭运河贯通,那一捺中的济宁,便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济宁地居南北冲要,又是漕运管理中心,因而被世人誉称为“运河之都”。
运河宛若一支点石成金的笔,在这座小城里绘出美丽的画卷;恰似一把神奇的琴瑟,奏响了萦绕近千年的美妙和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果真有时光隧道,让我们走回六七百年前的济宁——河水纵横,湖泊环绕,运河之上樯桅蔽日,两岸码头货积如山,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运河商业城市。元代诗人赞叹:“日中商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当时的济宁路,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等的21个路和7个直属州中,上缴国库商税额名列第四。至明清,济宁成为北方运河沿线与淮阴、临清齐名的三大名城,是全国33座著名商业城市之一。
“运河之都”是京杭运河发展历史给予济宁当之无愧的称号。济宁人自豪地说:元明清三朝,济宁一直驻有督理运河河务的最高管理机构;连接五大水系、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是修建在济宁区段上。元明清600多年的漕运畅通,给济宁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
漕运畅通,首先带来的是货畅其流、商贾云集的景象。明朝李东阳《夜过仲家浅闸》诗,描述了闸官醉酒不开闸而导致积船十里的情景:“日维乙未月丙戌,春天无云月东出。舟人喧虺夜涛发,翻沙转石纷出没……闸官醉酒夫走藏,仓卒招呼百无计。民船弃死争赴闸,楫倒樯摧动交碎。舟人号啕乞性命,千里呼声震天地……霜风欺人衣袂薄,呼童酌酒累数觞,灯残酒醒闸市过,北斗堕地天茫茫。”由此可见漕运繁荣之一斑。河上漕船、鲜船、快船、马船、供船、河巡船、盐巡船和民间商船穿梭往来,漕船的锣鼓声、卫丁的叫嚷、纤工的号子此起彼伏日夜不息。北口的皮毛、药材,南国的丝、竹、陶瓷、茶等沿运河而至,鲁冀豫皖上百县盛产的粮、棉、油等山、湖、农产品装船外运。仅济宁城区,清代时较大的店铺行栈就有三四百家,零售和批发商达千余户,日营业额白银10万两以上。济宁城内先后有晋、陕、豫、皖、苏、浙、闽、赣、湘等9个省的商贾建立的7处会馆,呈现出通衢要道、运河两岸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
济宁繁兴的商业,明清之际令全国惊叹。有民谣说:“南京到北京,没有怀庆精;怀庆到济宁,一精也不精。”道出了几百年来济宁商人善于驾驭时机的灵巧、机警、随和而又坚韧的经商气质。商业主要有药材业、皮毛业、酱菜业、竹货业等10多个行业,一批著名商号妇孺皆知,并将会馆建到了运河沿岸,如天津、通州、盛泽等地。著名商号有玉堂酱园、人和粮行、沙义隆皮行、兰芳斋果品店、一品香饭店、温泰和、隆盛鸡鸭老店等等。这些商栈作坊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百年老字号的玉堂酱园,可以说是济宁工商业繁兴的一个代表。玉堂酱园于清代乾隆年间由苏州一戴姓船户创办,门面字号为“姑苏戴玉堂”。后卖给冷、孙两家经营,店名随之改为“玉堂酱园”。清代道光年间,玉堂酱园生产作坊增加到数百间,工人增加到200多人,产品兼具南北风味,畅销大江南北。光绪年间,玉堂酱菜作为贡品送进宫内,受到慈禧“京省驰名”的赞扬。从此,玉堂产品的名声更大,不少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等国。
济宁的茶馆也别具一格,既有北方茶馆的随意,又杂糅了南方的些许清雅。明清时,济宁运河两岸茶行林立,成为鲁西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济宁茶馆星罗棋布,城关内外到处都有,仅较大的专业茶馆就不下数十处。茶馆多集中于运河两岸、城南门和运河上的各闸口附近,几步一处,举目可见。1655年荷兰使团进京途经济宁,随员约翰尼霍夫记述了所见到的茶馆:“这里所有的客栈和茶馆,都拥有自己的戏旦来取悦顾客,顾客只需付六七文钱就可坐着整天看戏。”
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加之水司衙门林立,朝廷命官纷至沓来,金钗玉坠招摇过市,强力地刺激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加快了运河区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营造了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环境,使济宁由一座古老的小城迅速发展成为沿运七大商埠之一,被称为“东省一大都会”。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济宁作苏州
有首《竹枝词》这样描绘:“济州人号小苏州,城面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城中闤闠杂嚣尘,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竿晨起候,通衢多是卖鱼人。”城中官轿兵骑往来匆匆,城边商家店铺临河而立,市井的喧嚣在水滨荡漾,宛如江南水乡。
济宁地处汶、泗两大水系之间,盛唐时期曾兴盛200余年。唐代诗人李白曾寓居济宁23年之久。后人为纪念这位诗酒英豪,将他常去纵酒酣歌的贺兰氏酒楼命名为“太白酒楼”。此后太白楼成为当地最鲜明的文化图腾,济宁随之一度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济宁的真正勃兴,源自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建。由“州”升“府”、又升“路”的济宁,恰处于运道之中,“南通江淮,北达京畿”,“南船北马,百货萃聚”,因而迅速成为客货交汇之地和漕粮运输的中继站,在南北交流中凸现出举足轻重的中枢作用。当游历中国17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济宁时,不禁惊叹:“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商品与手工业制品特别丰富”,“河中的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的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
事实上,有了京杭运河,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济宁城。元代至元年间开挖运河之前,济宁有着犬牙相错的两座城,一座建于北魏的旧城和一座建于金代的新城。伴随着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济宁才真正形成城市,至明代永乐年间才确立了“州城雄枕运河滨”的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格,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北方小城慢慢地浸染开来。沿运河两岸房屋依水而筑,人们临河而居,外出即可汲水烧饭,甚至透过屋内地板缝隙就可看到水流。
济宁的江南水乡风格,典型代表就是顺河而设且与苏州水弄堂相似的街区——竹竿巷。
这里所说的竹竿巷,包括竹竿巷、纸坊街、汉石桥街、纸店街,以及清平巷、打绳巷、永丰巷和大闸口河南街这—大片临河街区。旧时这里是济宁手工业最集中、商业最繁荣的地段。
江北不产竹,元代开通运河之后,浙江的毛竹、篙竹、黄竹、斑竹及烟杆竹,都由运河向北方贩运,多在济宁上岸交易,竹编工匠也随之上岸谋生。竹器行在运河沿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很快竹竿巷就发展成为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既然是南方竹匠建铺,则必然沿袭南方样式,又经上百年北方泥木工匠不断翻修,到了清代,竹竿巷便与济宁其他街巷迥然不同了。店铺高低不一,样式各异,有的前伸,有的后敛,有的加台阶,有的漫平地,悬山硬山、斜墙曲壁不一而足。所以街道从平面上看参差进退,逶迤蜿蜒;从立面上看天际线高低错落,跌宕起伏,整个街道是一处丰富而又多样化的建筑群。前门交易、后门泊船装货的格局,在北方怕是不多见的,有江南风,又有北方味,不是苏州又胜似苏州。
由南而来的运河,在竹竿巷东面拐了个弯儿,折头西行,竹竿巷北端也顺河势一转,正接纸坊街、汉石桥街和纸店街。三条街首尾相接,店铺鳞次栉比,在拐弯处矗立着金碧辉煌的清真东大寺,成为街区建筑的高潮。东大寺正面临河,运河船队在门前穿梭疾驶,背后一溜500米长街蜿蜒西行。市民传说,这叫做“青龙戏水”:巍峨的大殿金顶耸立,就像龙头高昂,护河衔水;身后长街房檐进退、房瓦苍苍如鳞甲交错,就像龙身;左右仅可容二人并行的各个小巷,就像龙爪。还说,巷深处有水井,不为取水,只作为“水钉”钉牢这条巨龙,怕它腾空而去带走—方风脉。自然天成的街道肌理和衍生出的美丽传说,体现了济宁人对竹竿巷的特殊情感。
“运河之都”济宁有着南方风格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济宁城区密布的园林。
济宁城区私人园林数量之多,造园艺术水平之高,在山东南部首屈—指。济宁园林建筑正好处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成熟时期,体现出造园技艺的最高水平和运河城市园林的特色。曾星罗于运河岸边的100余处私家园林,大多消失在岁月变迁之中,仅存荩园和吕氏宅院。
荩园。在城北郊,原为清中叶济宁著名画家戴鉴的别墅,后转给了当地官僚富豪李澍。园中,亭台楼阁俨然,方池、假山相映成趣,林木繁茂蓊郁。荷花塘占地4亩,深过丈,鱼翔浅底,荷香满园。池东、南、北三面各有一座小桥,与塘中亭榭相连。荷塘东面有两座假山,怪石嶙峋,古树参天。塘北是一片葱茏的林区,糠椴为主,还有高大挺拔的银杏、黄连、桧柏,绿影婆娑的青檀、菩提树,宛如一处植物的大观园。
吕氏宅院。坐落在城内文昌阁街路北。这一宅第园林,是济宁富商吕庆圻所建。吕庆圻为清末济宁商界“四大金刚”之一,20世纪20年代曾任济宁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宅院三进院落,西北隅辟花园,分为前园和后园,前园院落较大,花木成荫,翠竹成林;后园主景是一座大型假山,上建重檐六角凉亭,石壁半抱,饶有情趣。
街巷、园林,是这一南方风格北方城混响乐章的一个个音符,它们的消逝,使这动人的乐曲戛然而止,成为绝唱,留给后世喟叹与回忆。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历史极像这河水,有过丰枯回旋,曾经兴衰毁誉,但依然滔滔奔涌,义无反顾地流向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面对旧中国内战外侮而造成的运河衰败现实,济宁将曾经的辉煌载入历史,又书写起新的篇章。半个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重整大运河,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整治,谱写出一曲曲辉煌的乐章。
2000年11月,京杭大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的续建工程顺利完成。整治好的130公里运河,河道宽阔,桥闸宏伟,净跨70米的桥梁如彩虹般飞架大河之上;新砌的驳岸齐整坚固,新建的港口平坦宽敞;山东省内河最大的现代化煤港——泗河口煤港,年吞吐量可达500万吨;河面上万船竞发,百舸争流,千吨级货船由济宁直达苏杭。济宁至台儿庄段续建工程的完成,和济宁至东平段续建工程的启动,进一步确立了济宁在山东省运河航运的中心位置,济宁成为世人瞩目的区域开发热点地区。
大运河是济宁人民的“母亲河”。济宁的兴衰,与大运河紧密相连。
济宁是闻名遐迩的孔孟之乡,历史的偶然机遇,将京杭大运河与这块圣地联结在一起。当走近这片东依泰山、西走黄河、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的热土,你会感觉到:千百年来积淀深厚的孔孟文化,与有着开放交流特质的运河文化,撞击融合,塑造出济宁别具一格的历史形象。而今,重振运河雄风,又赋予了“运河之都”新的内涵。
如今的济宁,已从一个自然资源雄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一个单纯的河港城市、漕河管理中心城市,蜕变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环境独特的现代化河港城市。
大运河,是济宁人民的母亲河,也是济宁经济发展的生命河。我们敬爱母亲,愿她健康长寿;我们珍爱生命,愿生命之树常青。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又给运河之都济宁增添新的乐章。不仅仅输送来长江之水,还带来一个全新的“黄金水道”和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济宁人民正在为创造运河经济带、景观带、生态带和旅游带,戮力奋斗着,迎接新运河时代的到来。
(本文原载《山东画报》,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