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长沟的历史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餐饮文化,与长沟的葡萄、大棚西红柿等农业自然景观有机融合,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培养文化带头人、打造文化示范区,并着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今的长沟镇已经打造成济宁环城旅游休憩带上的生态休闲基地、京杭大运河上的历史文化名镇。
整合文旅资源 打造和美长沟
——“山东省旅游强乡镇”长沟镇打造生态休闲基地纪实
■李忠顺
“天南海北济宁州,二十五里到长沟,水旱码头真繁华,热闹号称小苏州。”这是任城区长沟镇党委书记徐征为宣传长沟文化代言的开场白。
长沟镇位于任城区西北部,六路一河贯穿全镇,自古便是水旱码头、文化重镇。长沟镇历届党委政府在弘扬光大长沟文化上接续努力,把长沟的历史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餐饮文化,与长沟镇的葡萄、大棚西红柿观光园等自然景观有机融合,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培养文化带头人、打造文化示范区、建设观光园,并着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长沟镇打造成济宁环城旅游休憩带上的生态休闲基地、京杭运河上的历史文化名镇,被授予“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称号。
挖掘整理 传承创新
长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存繁衍。近年来,该镇坚持“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原则,由镇文化站牵头,组织全镇的文化工作者,走村串户深入挖掘整理出龙山文化、汉唐文化、城子崖遗址、汉墓群、古运河十三街、济宁古八景、运河夯歌、龙灯会、二人斗、山东快书、义合酿酒技艺等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特别是蛋壳陶片,经考古专家鉴定,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迹,被定名为“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举世文明的蛋壳黑陶杯,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乎若无,敲之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创作”。
在挖掘的基础上,该镇在求“变”、求“新”上下功夫,“向群众要文化,让群众演文化”,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中让群众担纲主角,由原来被动的“送文化”向“种文化”创新转变。
长沟镇文化站站长高爱国是该镇着力培养的镇文化领军人物。自2004年进入长沟镇文化站工作以来,高爱国按照“拉网式走访、抢救性挖掘、系统性整理”的工作要求,采取“老人座谈、个别采访、现场查看”的方式,顶严寒,冒酷暑,经常骑着自行车,到村里去实地采访、笔录,对各村的历史沿革、宗族谱牒、仁孝义举、历史故事、运河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搜集。出版了《谈古论今话长沟》、《长沟村史话》等,目前,《运河古镇——长沟坊间故事》一书正在编撰中。根据口口相传以及史料记载,高爱国在前人遗留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了八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命名为“长沟古八景”:获麟晚渡、庙覆黑风、蜀湖渔歌、玉皇朝晖、万人茶韵、琉璃钟声、天宝禅音、银杏秋色,让人们梦回昔日的壮丽景观,唤起人们对往昔长沟先人的美好记忆。
同时,地灵人杰的长沟镇诞生了诸多民间文化的“能人”:刘庄村书法绘画协会会长刘志臣、康庙村唢呐六代传承人郭传华、天宝寺夕阳红艺术展演团团长张教喜、杨胡李村庄户剧团团长刘景祥、回林村“二人斗”非遗传承人李昭灿、刘庄村木刻非遗传承人刘志新、后陈村酿酒技艺传承人陈正恺、张坊村山东快书非遗传承人胡寻华等,他们被誉为长沟文化传承的“痴汉”,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打动人的励志故事。
该镇积极扶持这些文化“能人”,组建了“二人斗、舞龙、舞狮、秧歌、腰鼓、曲艺、广场舞等60多支民间民俗文化队伍,聘请文艺专家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内涵。在“二人斗”基础上改编成的“熊猫戏斗”,腾、挪、转、移,惟妙惟肖、滑稽可笑,多次参加曲阜孔子文化节,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长沟镇回林村民俗表演队走街串巷给全镇人民大拜年是多年不变的传统。表演队一字排开,前有舞龙引路,紧跟着是“二人斗”、大头娃娃、踩高跷、跑旱船、竹马、姜老背姜婆、猪八戒背媳妇,后有舞狮压阵,浩浩荡荡、气势恢宏,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村民纷纷燃放烟花鞭炮,欢迎自己心爱的表演队。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俗表演刚结束,杨胡李、钱海、天宝寺村的庄户剧团鸣锣开场,山东梆子《穆桂英挂帅》、豫剧《朝阳沟》、山东快书《武松打虎》等丰富多彩的戏曲、曲艺节目,让村民们看得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另外,每年“五一”劳动节全镇的广场舞汇演、端午节包粽子比赛、“七一”建党节颂党恩歌咏比赛、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等都异彩纷呈,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和喜爱。
打造文旅示范片区
自2016年开始,长沟镇依托康庙管区8个村丰厚的文化资源,开展了文旅示范区的建设。该镇按照“全域规划、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同步实施”的原则,把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起来,确立了“文化旅游示范乡镇”的建设定位,让自然生态美和人文历史美有机融合。
长沟镇专门聘请国内外著名的规划设计公司——深圳市麟德文化旅游公司对整个片区和三大景观(龙山文化公园、王山公园、运河十三街文化广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着力打造具有乡村气息、田园风光、民俗特色、文化彰显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据有关专家介绍,自明代以来,康庙村就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商贸文化节点,商铺林立,酒楼遍地,十分繁华。目前该景点已投资38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2000多平方米的运河十三街文化广场,广场内设计建设了运河十三街文化地雕、壁画、游憩长廊、戏楼酒馆等建筑,生动再现了当年运河十三街的繁华景象。
有着“中国铁编第一村”美誉的赵王堂村,现有人口1865人、516户。从明代开始,赵王堂村依托繁荣的运河商贸,大力发展铁编手工业,小到筛子、笊篱、夹子、笼子,大到厂矿企业用的多种网筛、高速公路护网等几十个品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苏鲁豫皖、东北、新疆等地,2003年家禽运输笼还成功打进香港市场。近年来,该村又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铁编电子商务,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买全国、卖全国”,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其中纯收入过百万的就有50多户,解决了全村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周边村庄就业2000多人。目前,该村已建起“铁编游园”,游园内展出了从明代的铁筛子、铁笊篱到现在高速公路护网、各种畜禽运输笼50多件,让游客充分欣赏到赵王堂村的铁编文化,感知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此外,王山村在王山遗址修建了石亭、石碑、登山路径、山坡广场,重点打造“百年柿子树、土地庙、龙衣冢”等历史文化景点;护驾李村孝贤文化景点在大街小巷统一绘制了忠义人物故事、二十四孝彩画等,塑造了淳厚质朴的家风村风。
该镇还在示范片区建设了100多亩的龙山文化公园,800多平方米的长沟历史文化展示馆,图文并茂地全面展现了长沟的古今历史风貌。同时全面搜集整理片区内8个村的村史故事、氏族变迁、文物古迹、传统工艺,对护驾李吴家楼、王山龙衣冢、彭祖山庄、三义庙、汉代悬棺碑刻、宋代遇仙塔等进行保护性恢复,留下历史、留住记忆。
漫步在昔日的水旱码头、文化重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运河十三街万帆云集,百货流转的盛景、护驾李村的孝贤文化、赵王堂村的铁编文化交相辉映。游客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文化的魅力,无不为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提档升级观光园
众所周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长品称号的“长沟牌”葡萄和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的“三韩”大棚西红柿,是长沟镇两大农业“名片”。
据了解,长沟葡萄已有40多年的种植历史,种植品种有巨峰、阳光玫瑰、金手指等20多个品种。适宜的气候、甘甜的运河水为葡萄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自然环境;千年老运河淤积沉淀的贝壳、鱼类、藻类等富含的氮、磷、钾及钙、锌、铁等微量元素,为葡萄生长提供了天然养分。个大、皮薄、肉厚、酸甜可口、穗型美观的长沟葡萄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发展成亿元产业。长沟葡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长沟镇也被评为“山东省葡萄名镇”、确定为省农业旅游示范点,被农业部、财政部授予栽培与质量控制基地。
面对各种有利条件,长沟镇不失时机地把这一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确立了“打造休闲都市”的发展定位,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抢抓旅游升温机遇,全面实施旅游强镇战略,聘请东南大学设计院,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150多个标准葡萄看护房和3000米葡萄绿色长廊,目前集旅游、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长沟葡萄观光园已初具规模。
长沟镇的另一农业名片“三韩”大棚西红柿,生产基地位于镇驻地西南部,以南韩村、中韩村、北韩村等“三韩”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堤头、护驾李、康庙等十余村,整个基地土质、水质优良,无工业污染。该镇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指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以“精细化、优质化、高档化”为目标,积极扶持农户发展冬暖式大棚,现已发展蔬菜大棚1500多个,种植总面积达到4000多亩,总产量达到2万余吨,年产值1.3亿元,远销江苏、北京、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已成为鲁西南最大的大棚西红柿生产批发基地。该镇还积极争取1200万元的万亩农田综合开发项目,以“三韩”大棚基地为中心展开,改造林网、路网、电网、水网,实现了沟相通、路相连、井站配套,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三韩”大棚基地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沟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韩村、中韩村、北韩村成立了“三韩”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争取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300余万元,建成了21个高标准日光大棚,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发挥排头兵的示范作用,引领广大种植户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让农户获得最大效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先进栽培技术+社会资金+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路子,目前正在全镇推广。
近年来,该种植基地通过举办乡村休闲游和“西红柿采摘节”,开展田园漫步、果实采摘、趣味课堂等活动,吸引游客走进田间,感受农村新面貌,带动农产品产业发展;同时实施网络销售,搭建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依托微信、微商等网络优势,建立线上产品推广、线下全城派送的网购销售模式,走“三韩西红柿”高端品牌化之路;另外通过与商超进行结对共建,以直接、间接的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搭建直销平台;拉长产业链,实施深加工,研发的西红柿面条、西红柿果干,净菜包装,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长沟镇把20多个种植、养殖、加工特色专业村与长沟镇的文旅资源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游客到长沟后可到文化旅游示范区体验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去精品观光园品尝葡萄、西红柿的甘美;到特色小吃店品尝长沟烧鸡、驴肉、水煎包、无油炊饼的美味;到粽子专业村后薛村学包粽子;去铁编专业村赵王堂村、竹编专业村张坊村、苇编专业村南阳李村观赏“三编”技艺;到回林村看舞龙舞狮、“二人斗”民俗表演;到白果树村赏千年白果树的奇特壮美……
领略历史人文风光,感受运河自然美景。如今,热情好客的长沟人民正张开双臂,欢迎广大游客的到来!